濰坊還是這樣一個“隱形冠軍”!
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3-10-20 16:02:08
近期,濰坊以力爭上游的精氣神和聚焦民生的實干勁頻頻“出圈”,但細細梳理就會發現,濰坊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名片的“隱形冠軍”。
1
“隱形冠軍”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德國學者赫爾曼·西蒙用“隱形冠軍”一詞來形容那些被視為國家工業實力基石的中小企業。這些“冠軍”企業往往在某一細分市場占據著絕對的市場份額或者遙遙領先于對手的競爭優勢。
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六千年煌煌文明,兩千載北海名郡,造就了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大成風骨,孕育了敢為人先、勇毅堅韌的精神特質。
進入新時代,濰坊秉承城市文化基因,乘風而上,從1988年,濰坊被確定為“世界風箏都”肇始,濰坊摘得六個國家級、世界級文化桂冠——國際風箏都、中國畫都、金石之都、世界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國際和平城市。
六頂桂冠,呈現出這座城市在文化賽道上蓬勃的氣象。
一座地級市,摘得六項國家級、世界級榮譽,放眼全國,并不多見。
回望濰坊成長為文化名片“隱形冠軍”的躍遷之路,愈發清醒地認識到,城市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接力賽。
“山海俱全”是濰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綿延厚重的人文底蘊是城市發展的家底,而其中的關鍵變量,是“人”的因素,是勤勞智慧、開放包容、勇毅果敢的一代代濰坊人,揮寫著城市的發展傳奇。
2
千年文脈匯濰水,賢哲巧匠遍坊間。
1922年,在畫家丁啟喆的倡導下,同志畫社成立。畫社冠名“同志”,一意“志同意合,同心同德”;二意秉承“救國救民”的時代精神,“四海皆同志”。
同志畫社成立初期,丁叔言任社長,劉炯任副社長,丁啟喆任教師,其他主要社員還有郭蘭村、赫保真、葛煥斗、傅柳坪、馬潔泉、徐培基、陳壽榮、郭味蕖、于希寧等30余名——每一位畫社成員的藝術成就都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燦若星辰。
百年同志畫社,自覺地肩負起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使濰坊畫家群體逐漸形成了趨同的藝術價值觀,構筑起整體的藝術力量,也為濰坊這座城市厚植了文脈滋養。
畫社宗旨為“不標榜哪一派,不吹捧什么人,也不排斥任何派和任何人,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優良傳統,發揮各自特長,以圖振興國畫藝術之大業。”正是有了這樣一脈相承的精神,百年弦歌不輟,濰坊這座城市涵養著獨立、自由的大成風骨。
既傳承歷史,又映照當下,這是濰坊文化常青的密碼。
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一套由30名民間年畫藝人集體創作、集納100幅年畫的木版年畫集《畫說黨史百年輝煌》,在網上引起轟動,見者無不為之震撼,其制作耗時、內容容量、藝術水準等均創行業紀錄。“想要發展就必須得在內容上有所創新,與時代緊密結合。”正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安軍說,“生逢太平盛世,我們非遺傳承人有責任記錄這個時代。”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重視品牌的重要性,我們的年畫紙都是特制的,帶防偽,申請了版權。”吳安軍介紹。
不僅是木版年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風箏市場形成初期,濰坊風箏市場相對混亂,部分生產商只顧壓低價格打價格戰,不顧風箏品質,致使祖藝“蒙羞”的同時,也讓濰坊風箏的口碑急劇下降,這成了濰坊楊家埠許多風箏廠掌門人的“心病”,他們下定決心改變濰坊風箏的尷尬境地,要把風箏產業做大做強做精。時至今日,無論是小作坊還是大廠家生產的風箏,都是精工巧技,工藝雖繁必不敢省其工,手藝有不同,但品質無差別。
品牌就是標準,品牌就是影響力。這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價值觀,也是濰坊這座城市的價值觀。像愛護眼睛一樣愛惜城市名片,這是濰坊全體人民的行動自覺。
去年,濰坊市以第一名的成績,當選2024年東亞文化之都。
東亞文化之都是一塊含金量非常重的金字招牌,也不是輕輕松松就可以實現的。
舉全市之力,濰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定期調度部署,文旅局作為主體單位,擔任一線“施工隊長”,整合全市資源,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產業植入等方式發展出一批特色產業,培育和建設出一批非遺小鎮、非遺特色鄉村、手造村落,打造“山東手造·濰有尚品”品牌,特別是“萬人簽名助力”活動,百米長卷上,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名字,是市民的自豪感與責任感,昭示著這座城市文脈興盛、蓬勃奮進的精神氣質。
3
“隱形冠軍”的特點之一是企業不斷打磨“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濰坊亦如此。
濰坊獨一無二的優勢,是濰坊人善于挖掘、拼搏奮斗的精神。這種創新開拓的意識和精神,由古至今。
從楊家埠小學徒到工藝美術大師,今年51歲的王永訓是濰坊手工藝人開拓創新的典型代表,這位濰坊花燈扎制的第16代傳人,自1992年開始扎制風箏,1996年冬天,王永訓將風箏店搬到了楊家埠。每年元宵節寒亭都會舉辦燈展,一些參展單位就找到王永訓,讓他做有創意的花燈。“風箏的工藝和花燈的工藝很像,我把兩者結合,嘗試著做了一盞蝴蝶造型的花燈,當年就獲了獎。”他說。從此之后,王永訓開始同時扎制風箏和花燈,原來的家庭式作坊發展到十幾人的團隊,再到現在的百余人團隊。如今,王永訓的花燈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還經常受邀到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做花燈展,一年可以接到大大小小的訂單600多組。
濰坊獨一無二的優勢,是“全民養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老百姓耳濡目染的文化傳承,內化為崇文尚德的獨特城市氣質。
在濰坊,即使行走在田間地頭,不識字的老農也會從“頭戴金冠壓雙鬢,帥字旗,飄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詞中熟悉穆桂英、楊家將,把家國情懷刻在心里;初學說話的小娃娃也會吟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童蒙中領略到山川湖海的氣度胸襟。
例如青州市,這是全國著名的農民畫之鄉,村民們農忙時拿鋤頭,農閑時拿畫筆,目前青州農民畫從業者有3萬多人,有據可查的農民畫就有50多萬幅,去年,青州農民畫銷售額突破3億元。不僅是農民畫,濰坊書畫產業發展,書畫交易量全國第一,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大市場。
濰坊是畫家、收藏家、書畫愛好者都認可的“畫都”。
畫家用腳投票,紛紛前來辦展,許多畫家笑言:“在其他地方遭受冷遇的畫作,拿到濰坊就能賣出去。”這段玩笑話,背后的邏輯是濰坊書畫市場符合市場規律。
在書畫藝術蓬勃興盛的大環境下,濰坊的市民、顧客又是比較“挑剔”的,挑剔是因為優秀的作品見得多,僅僅在十笏園文化街區,一年就舉辦不下100場畫展。
而在濰坊畫作能賣出去,就說明藝術價值高,從這個角度來看,濰坊的書畫市場,在藝術和市場兩個層面都是有判斷價值的試金石。
濰坊獨一無二的優勢,是政府有為。
濰坊把文化力作為經濟結構升級和城市活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整合“東夷文化”“齊文化”“農耕文化”“漁鹽文化”“金石文化”“書畫文化”“風箏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態,在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建設、文旅融合發展、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實踐著傳統文化與城市經濟的良性互動,開啟了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蛻變的濰坊路徑。
4
一座城市,擁有綿延厚重的歷史文化固然珍貴,但仍需要不斷從“功勞簿”上向前走,去開拓現實的、世界的、創新的文化。
如何更好地挖掘弘揚文化勢能和潛能,真正以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濰坊面臨的下一道考題。
濰坊是一座底蘊深厚,善于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創新文化的城市。進入新時代濰坊始終踐行一個理念:“文化是促進理解、形成城市特征的強大力量。它可以跨越障礙,頌揚差異,激發靈感,帶來教益,創造財富。”
文化強市需要產業基礎支撐。僅以風箏為例,濰坊占有全國風箏市場的八成。在淘寶和京東搜索“風箏”詞條,搜索出的風箏產品幾乎都是濰坊風箏,點擊查看時發現,即使發貨地址不在濰坊的店鋪,商品產地也顯示是在濰坊。位于坊子區的王家莊子社區更是被稱為“中國風箏產業第一村”。王家莊子社區總人口四千多人,村里半數以上的人都從事著與風箏有關的工作,村里大大小小的風箏扎制廠有100多家,年產值約2.8億元,居全國首位。
一個小村莊,做成了一項產品的“全國冠軍”,這是濰坊文化產業的縮影,也支撐起濰坊的壯志雄心。
濰水泱泱,流經濰坊大部分地區,濰水區域是齊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帶和齊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區域。
千百年來,這里逐步孕育形成了以濰坊地區為核心、以民間文化為特色的區域文化體系。
以文賦能,立足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這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可行之路。
自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創建以來,在項目保護、生態優化、設施建設、制度建設、機制建設以及與新時代融合接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績效,初步呈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社會景象。
當下的濰坊,以創新開放、面向未來的姿態,探索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以文聚力,當下有為,未來可期。
?。H水觀瀾)
責任編輯:平小娜